地表生態狀況變化受天氣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對提升地表生態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公報重點評估氣象條件對地表生態質量的影響,2024年和2000年以來的主要評估結果如下:
2024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為69.2,較常年增加7.0%,較2023年增加1.1%,植被生態質量為2000年以來最優。其中,全國林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23年增加2.4%;全國草原產草量較2023年增加3.4%,草原凈初級生產力創2000年以來新高;全國糧食單產較2023年提升1.3%,再創歷史新高;北方荒漠化地區植被長勢較好,加之“三北”治沙工程的實施,防風固沙功能增強,易起沙塵土地面積比例較2023年減少2.3個百分點。2024年全國≥0℃積溫較常年和2023年分別偏多9.4%和2.3%,降水量較常年和2023年分別偏多57.6毫米和82.7毫米,水熱條件適宜,利于全國植被生長和生態改善。其中,草原和林區植被生態質量變化的氣象條件貢獻率為19.7%。
“三區四帶”中,2024年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氣溫偏高,植被生態質量好于常年和2023年,三江源、祁連山等區域冰川持續消融、冰川面積減小、凍土退化、湖泊面積增大。黃河重點生態區降水偏多、氣溫偏高,水熱條件利于植被生態改善,植被覆蓋度較2023年增加2.1個百分點,水土保持功能增強。長江重點生態區氣溫偏高,降水略偏多,氣象條件利于植被生長和湖泊水體面積恢復;鄱陽湖和洞庭湖水體面積較2023年分別增大28.5%和70.6%;巢湖和滇池藍藻水華發生面積和頻次明顯減少;太湖藍藻水華發生氣象條件適宜,藍藻水華發生面積大于2023年。東北森林帶涵養水源和保持土壤生態服務功能區域差異大,森林帶北部較常年偏差、中南部偏好;呼倫湖和扎龍濕地區域降水較常年偏多,水體面積較常年分別增大6.3%和13.5%。北方防沙帶降水偏多,植被長勢好于常年和2023年,易起沙塵土地面積比例較2023年減少6.5個百分點,植被防風固沙功能增強。南方丘陵山地帶氣溫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植被生態質量好于常年和2023年,涵養水量持續升高。海岸帶水熱條件適宜,植被凈初級生產力較常年增加7.2%。
從變化趨勢看,2000—2024年全國99%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64%的區域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良好的水熱條件疊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共同促進了地表生態改善。全國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和植被覆蓋度呈升高趨勢,平均每年分別增加3.2克碳/平方米和0.28個百分點,全國涵養水源和保持土壤、北方荒漠化地區植被防風固沙等生態服務功能也明顯增強。